- · 当代美国评论版面费是多[04/09]
- · 《当代美国评论》投稿方[04/09]
斯洛特:以中国的阴完善西方哲学的阳,中国哲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作为冯契先生的大弟子,陈卫平教授介绍冯契先生主张的背景、内涵和当代意义 斯洛特认为,在西方的通常假设中,推理、事实信念以及认知过程往往可以在没有情感(emotion)参与的
作为冯契先生的大弟子,陈卫平教授介绍冯契先生主张的背景、内涵和当代意义
斯洛特认为,在西方的通常假设中,推理、事实信念以及认知过程往往可以在没有情感(emotion)参与的情况下发生。但是中国人却不会如此思考。中国人(以及韩国人和日本人)认为我们拥有的是“心(heart-minds)”而非“心智”。在他们看来,认知与情感不能以西方认为可行的方式来加以拆分。他认为,即使我们采用了西方的概念,诸如“推理可以在摒弃所有情感参与的情况下发生”之类的主张也是不对的。在缺乏(各类)信念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做出将某些事物归属于某个概念的推论、批评抑或理解。换言之,斯洛特认为西方哲学家假设的纯粹理性不存在。
?29日晚上中外学者酣畅论道?,刘悦迪(一排中间)点评了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及阴阳哲学,此为该场在22:40分的大合影
前天(28日)的大会演讲及讨论是一次难得的中西交流和碰撞。但交流不仅仅在那一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李景林有对斯洛特阴阳诠释的评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有对中国哲学参与世界百家争鸣的讨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刘悦迪亦有对“阴阳互补”的建设性评价,世界哲学在这里得到了中西方哲学的同构、中西哲学人的共同建构。
回顾近代时期,中西文化趋于合流、相互影响。冯契先生正是在1990年代展望中国哲学前景时,他提出“哲学进入了世界性的百家争鸣阶段”,中国哲学要融入到世界哲学之中。中国哲学虽在中国土地上发展,但已经具有了世界的意义。
这几年,斯洛特经常到访中国研究中国哲学的道、器、心、太极,文汇报记者李念曾在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对其做专访,在迈阿密大学做博士交换的现清华大学博士后章含舟做翻译
但他认为斯洛特对于阴阳的诠释和中国儒家本身的思想理路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具体到接受性论点上,李景林认为斯洛特讲的接受性包含有自主性、主动性、开放性的思想内涵,这一点实质上儒家也是这样的。但是他认为儒家的阴只是一个被动性,它没有一种接受性,即对内会包含着一种积极的回应,对外对他人他物积极回应这个层面。
距离冯契先生任教华东师范大学的1960年代差不多经历了一个甲子。今天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正以世界哲学为目标挖掘着中国哲学的潜力,也加速着现代化形态转化。非常有趣的是,据大会组织方负责人陈赟介绍,这次会议的在线平台统一用了腾讯会议室,对于习惯用ZOOM平台的非大陆学者都有再适应过程。斯洛特教授平时就对ZOOM有排斥,这次与其有交集的四位中国学者先后去游说他,最后他终于成功安装了腾讯会议室。从28日上午的演讲视频中看,这位八十余岁的学者异常欢快,见到久违了的主持人付长珍、姚新中、杨国荣、郁振华等,也流露出孩童般的兴奋。这期间的心情与道理是否与中国哲学人和西方哲学人共同建构世界哲学有着同样的逻辑和进路呢?
斯洛特的“阴阳哲学”虽不是第一次提出,中译本在中国仅传播一年,疫情就不期而至,屏幕上的面对面交流也弥足珍贵,现场讨论中,华东师大的杨国荣教授、郁振华教授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而第二天(29日)晚上的另一场专题讨论中,以研究美学为主的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刘悦迪更系统地评说了斯洛特的“情感道德主义”及“阴阳说”,与1954年出生的李景林相比,1975年生的他是后一代学者了。
28日上午斯洛特演讲后,众多学者的大合影?
2018年12月,斯洛特的《阴阳的哲学》中译本由商务出版社出版
斯洛特,哈佛大学哲学系本科和博士,长期担任马里兰大学哲学系主任,主攻伦理学,兼及知识论、形上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2015年发表“重启世界哲学的宣言”。他的另一个特别身份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冯契智慧讲坛”的首任讲座教授,他在提交的书面论文中风趣地说:“他以《世界哲学:冯契与超越》作为论文选题正是尽了地主之谊(doing the honours)。”在冯契先生曾经执教过的、本次由华东师范大学所举办的国际会议上以此题进行报告也恰如其分。
黑格尔曾说哲学就是哲学史,换言之,没有传承就没有哲学,没有传承中突破更没有哲学的发展。在以“世界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哲学”为主题的为期5天的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传承的正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家冯契(1915-1995)提出的“世界性百家争鸣”出延伸的理念。美国当代伦理学的旗手人物之一、迈阿密大学UST讲席教授迈克尔·斯洛特是本次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第二天的主讲嘉宾之一,这位已逾八十的学者在迈阿密家中做了40分钟的《世界哲学:冯契与超越》的主题演讲。他对中国传统“阴阳”概念所进行的西方分析哲学框架下的诠释,能否实现他诉诸中国思想以求纠偏西方哲学、深化世界哲学的期望?
文章来源:《当代美国评论》 网址: http://www.ddmgpl.cn/zonghexinwen/2022/0705/1053.html